陕西汉长安城渭桥汉代古船保护“丝路一号”:
日前“西安渭桥遗址汉代古船提取保护”项目因展现了创新性、多学科协同和全链条保护利用体系等特点荣获“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该项目在无成熟经验可循下,首次完成北方亚饱水大型木质文物整体搬迁与保护修复;融合考古学、文物保护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研究,深度挖掘文物价值;构建考古、修复、展示“三位一体”体系,让文物活起来,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借鉴。
西安市长安城北侧的渭桥遗址,曾让考古队员彻夜难眠,2014年12月在该遗址南侧积沙内意外发现古船。当时木板船残体断成两截,含水率介于“半干半湿”之间,恰是木质文物最难保存的“亚饱水”状态。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宋俊荣介绍,木质文物完全饱水状态与干燥环境下均能有效地保存。饱水木质文物在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经常出土,而西北地区的新疆也时常出土干燥木质文物。但陕西属半干半湿环境,木质文物难保存,出土时多糟朽严重,介于饱水与干燥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被称为“亚饱水”状态。
宋俊荣回忆:“南方饱水、西北干燥,都有成熟方案,而陕西这次古船提取保护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团队只能“边干边摸索”,通过查阅大量论文,对比多种保护案例,分析各项保护数据,队员们现场临时搭起保护帐篷,湿度计的红线每分钟跳动一次。宋俊荣把一张A4纸横过来画流程图:采用“现场固型”和“自然脱水”相结合的方式。
经过含水率测定及木材本体的保存状态评估,确定出汉代古船的木材保存程度极好,文物含水率不高,因此南方常见的化学试剂不适合古船的保护。宋俊荣团队通过研究,首创性地研究出在现场通过物理介入,后期控制湿度,让古船缓慢脱水的方式,最终让古船达到稳定状态。
一个月后,船体四周被木龙骨与槽钢温柔环抱,像一副量身定制的“固定夹板”。吊车启动的瞬间,十几位团队成员同步屏息——吊索绷紧,船板未现新裂痕。现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掌声,队员贺章感叹道:“感觉像把一位千岁的老人,从渭河积沙病榻现场平安抬进了文物医院。”这是陕西首次探索并完成了北方地区考古出土亚饱水大型木质文物的整体搬迁保护。古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团队进行C14测年,确定为汉代,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木板船,因此也被称为 “丝路一号”古船。
项目团队现场加装临时支护、缓冲材料隔离、木龙骨支撑、外部槽钢加固等措施,以确保古船在提取过程中的稳定性。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古船的完整性,也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俊荣提到,木质文物的修复在陕西地区来说是短板,但团队通过文献查阅、模拟实验、向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丝路一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发现和保护,更在于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深度挖掘。考古学、文物保护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为古船的科学保护、文物本体价值挖掘、博物馆古船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科学研究方面,项目团队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他们通过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技术,全方位、真实记录古船出土现状信息。通过含水率与降解程度的相互印证,评估古船木材的保存状态。还通过解剖学结构观察和微观结构分析,确认纤维素具有一定结晶度,降解程度不高,细胞壁保存完整,无明显塌陷。
在船体用材研究方面,项目团队通过木材种属鉴定,发现船体木材多为圆柏,仅艏封板、榫板为榆属或槐属,这表明汉代造船材料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修复过程中,宋俊荣团队还特别留意古船是如何进行防水处理,艌料作为密封材料,时常用于船板间的接缝,防止船体漏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队员张亚旭在很小的区域找到了艌料的残留。“我们结合实验室各种分析仪器,确定出汉代古船使用的艌料是桐油艌料,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桐油艌料。原来汉朝工匠早就懂得使用天然有机无机复合防水材料。”宋俊荣感慨道,那一刻,古船仿佛开口,讲述自己曾劈波斩浪的峥嵘岁月。
因古船具有线性结构,同时以船舱中心为轴对称,但是由于古船在地下深埋千年,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形。修复团队结合船体各部件尺寸、结构,通过型线图的绘制,确定了古船的原始形貌,为后期室内矫形提供依据。复原图最终定格:16块船板、7种榫卯类型、9.71米修长身姿,这些数字背后,是汉代渭河漕运千帆竞发的盛景。汉代类似现代膨胀螺丝原理下使用的数百个木钉,是汉代人智慧的缩影。
古船经回潮、清理、脱盐、局部补配、随色等一系列室内保护修复工作之后,最棘手的是断裂古船连接方式的恰当使用。按照普遍做法,是需要进行机械连接。那么,断裂的古船要不要再连接?是每位保护工作者时刻思考的方向。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让裂缝自己讲故事”,依据最小干预修复原则,通过力学计算、制作船体托架来展示,尽可能减少对船体的干预。研究发现,断裂的区域就是古船当时的榫卯拼接缝。最终,他们用隐形托架承托船体,保留这些历史伤痕。
“丝路一号”的保护修复,基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室内保护修复、博物馆展示利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式保护利用体系。在考古发掘现场,项目团队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确保古船在提取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室内保护修复,项目团队进行了回潮、脱盐、矫形等一系列科学的保护修复工作;修复完毕之后,这艘古船的下一站是博物馆展示利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如今,这艘出土自渭桥遗址的古船安静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互鉴”展厅,当这艘残长9.71米、宽1.98米、高0.83米的“丝路一号”汉代木板船映入观众眼帘后,很多观众会被它的尺寸击中——“原来汉船有这么大”。船身横亘在展厅中央,不设玻璃罩,只以两道低低的地灯划出“水线”。
走进船体,平视榫卯,会发现策展团队特意把船体垫高了15厘米,这个高度恰好可以让观众俯身看清16条船板的咬合关系。这种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船板的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很流行,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也证明了秦汉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融。
除了展示实体古船,项目团队还采用了沉浸式展览方式,如通过线图展板、三维视频等手段,全面展示古船的价值、保护研究成果。在古船的一侧配合有大型的显示屏,轻点任一船板,屏幕即刻弹出当年的考古现场照片、显微切片和修复短视频,信息随看随收,不做循环播放,避免声音干扰。这些多样化的陈列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船的历史价值和科学内涵。
穿越千年,“丝路一号”古船再“起航”的背后,离不开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让这艘古老的汉代古船重新赋予了新时代自身所蕴含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 05-22AICoin【自然地理】我国降水的
- 01-12AICoin3d最近1000期走势图带连线
- 08-16AICoin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
- 06-05AICoin张文辉:黄金放慢节奏震
- 06-04AICoin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 05-16AICoin【新华社】新发现的始祖
- 07-12AICoin区块链赋能绿色低碳供应
- 05-17AICoin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
- 12-07AICoin散户们往往如羊群般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