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Coin动态

突破3700主观私募遭大赎回背后推手很厉害!

新闻 2025-08-24 19:34

  3700 点轻轻松松就突破了,市场早跟疯了似的躁动!别装看不见,过去十年就四次摸到这位置,三次还是 2021 年的老黄历 —— 这种低到离谱的概率,早把一群人吓成了惊弓之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魂不守舍。

  但真正要命的,是被市场左右开弓抽耳光!原因?太简单了 —— 多数人就只会盯着 K 线图瞎看,交易背后的猫腻连边都摸不着,比如说最近A股市场表现亮眼,股票型私募业绩持续回升,这本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有趣的是,不少主观股票策略私募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市场上涨反而加速了投资者的赎回。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资金却选择撤离?

  上海一家中型股票私募的市场负责人告诉我,尽管产品净值创下新高,但客户赎回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北京一家大型股票私募同样面临赎回压力,许多客户纷纷转向量化私募产品。这种现象在2021年市场高点时发行的产品中尤为明显,当净值回升至0.9元以上时,投资者更倾向于赎回并转向量化产品。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收益率上,更体现在稳定性上。券商渠道也更青睐量化私募,因为量化策略能带来更高的交易量,合作黏性更强。7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量创27个月新高,其中量化私募占据主导地位。

  量化私募反超主观私募,没啥,就是因为成绩好?那么他们为什么成绩好,就因为跟主观比,成本控制的更出色。这方面有很多和散户想想不一样的地方。机构成本越高越不敢拉升,拉上去别人跑了,自己站岗。;越是成本低,越是敢拉升,因为拉升之后自己成本比别人低,想什么时候撤都可以。于是,更易发动行情、更容易争取先手。

  那么机构的成本如何才能看出来呢?机构成本很难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识别哪些行为是机构在做成本控制。通常表现为在某个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只要找出这个区间,机构的成本区域就大致可以判断了。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完全不同,用传统方法很难识别。但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和模型计算,就能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以「四方科技」为例,这是2024年9.24行情中表现突出的一只股票,9月底到10月份涨幅超过40%。从数据上看,股价尚未启动时,反映机构资金积极参与的橙色「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开始活跃,说明机构本就有心想做,之后便是压着股价不动,这就是典型的在做成本控制。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很多人认为小盘股的投资逻辑就是炒,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当时名噪一时的川普概念股「川大智胜」为例,在第一个涨停板之前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从数据上看,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在股价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活跃了,显然机构又开始做成本了,一旦成本做下来,就是一路上涨。

  但有些所谓的小盘股也是一路下跌,并没有因为小盘股的身份得到资金的青睐。比如「华统股份」,标准的中小盘个股,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

  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在市场回暖时主观策略私募反而遭遇赎回?我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对确定性收益的追求。量化策略通过数据驱动,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成本和风险,这正是机构投资者最看重的。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必盲目追随潮流,但应该认识到数据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机构资金的行为特征,特别是他们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而如果现在还用老一套看市场,肯定得来回吃亏——你卖了它就涨,买了它就跌。8 月指数涨得快,可两成股票还在跌,一半多跑不赢指数。别幻想牛市来了都能赚钱,赶紧换方法,不然满仓也白搭,照样踏空!

上一篇:为浙南人物画坛开新风——记瓯派人物画宗师苏

下一篇:专业驴友秦岭迷路失联10天妻子心急如焚护林员找

猜你喜欢